|
【提要】
翻开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《泉州地图册》,可以看到,在永春县下洋镇境内,有一小块呈不规则状村落,被标注为三明土地,其与三明行政区划之间的纽带源自一条横穿下洋涂山村的直线。
这块土地被称为卓宅的自然村,属三明市大田县济阳乡济阳村。不过,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,这个“飞”入泉州、曾有200多人的小村落人口越来越少,很多人都迁回了祖籍地。
八公里外 他乡胜似故乡
汽车从泉三高速公路下洋收费站出来,在前往牛姆林的道路上,穿过芳草格明洞一两百米,右边出现一条支路。顺着这条新铺的水泥路爬行片刻,眼前豁然开朗,出现几幢老厝,俨然一个村庄。不过,村里却人烟稀少,道无行人,一些老屋久无人住早已破败。
这里叫卓宅,一个山地面积近2000亩的自然村。它在行政上归属大田县济阳乡济阳村,但其周边几个村落,比如涂山村、新坂村、大荣村却都属于泉州永春下洋镇。
50岁的老涂家位于卓宅入村口。时近中午,烈日当空,他们家的廊檐成了在附近工地工人的休憩处。老涂把我们邀请进屋聊起来。“虽然户籍上我们还是三明大田人,但与永春人没有什么区别。”老涂说,从他们家出发,前往下洋镇区,8公里;前往济阳乡**,也是8公里,但他更多的是往返于下洋之间,而不是济阳。
在这里生活了40年,老涂与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有着广泛接触。他指了指电表说,包括用电、手机信号,甚至摩托车牌,都是永春的,做买卖也都是和下洋人打交道,说的话和永春的闽南话口音一样,生活习俗也都一样,就连女儿也嫁到下洋的上姚村。他们与济阳村部联系的,一般是办理户籍、计生或选举等事宜,此外,清明祭祖、探亲会回济阳村。
卓宅田地多是济阳村民迁居到此的主要原因
40年前 因有地种粮而迁入
老涂清楚记得,40年前,他们从济阳乡搬过来的情形。
“我们祖籍在济阳乡济阳村,全都姓涂。”老涂说,在很早以前,济阳涂氏先辈在下洋镇拥有了一片土地,这片地究竟是花钱购置的,还是下洋这边女子嫁入济阳时的嫁妆,目前已不可考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老涂跟随父辈,从祖籍地济阳乡济阳村本土搬到了卓宅。当时,粮食紧张,济阳村在卓宅有这么大一片地可以耕种,为解决肚子问题,济阳村有三个村民小组数十户家庭从祖籍地迁移到卓宅耕种,并在这里建房生子扎根下来。此外,在下洋新坂、曲斗两个村,也有济阳一些零星土地和房屋,老涂的兄弟的房子就建在新坂。
靠山吃山。卓宅村以前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,但这并不赚钱,后来,村民就近到附近下洋镇的一些煤矿打工。老涂就在煤矿干了近20年的装卸工,赚不了大钱,但好歹把几个孩子培养出来了。说起孩子上学,老涂有话说,以前,孩子念小学可以就近在邻村新坂上学,中学不能在下洋了,因为户口问题,初中必须回济阳乡,高中在大田县读的。两个儿子,后来分别考入厦门和泉州的大学,目前都在厦门上班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