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地处闽中山区的大田,自明嘉靖十四年(1535)建县,至今已有4 6 0年历史。县境内山峦起伏,河流纵横,沟涧密布,建有许多久负盛名的亭阁式古桥,它是通向新世纪文明的见证。
通驷桥 早兴乡杞溪村永尾的通驷桥,明弘治9年(1497)建。全长2 4米,宽5.3米,高8米。桥基原用全木重叠,相对伸进,平铺而越,因年久腐朽,1980年改用水泥拱彻。桥上亭阁,原貌不动,重檐歇山式木结构,底层排立四行,每行十柱,中道宽3.3米,两侧各1米。第二层全部原斗拱承托,依次升高,叠成圆尖藻井,雀替雕动物像,顶部绘有龙凤呈祥,四周雕花鸟、人物,造工精细,栩栩如生。桥头古树苍苍,桥下几口浮潭,绿水波粼,游鱼悠悠,构成一幅优美天然画图。
镇东桥 镇东桥在城东均溪河上,又称大田桥。始建于叩嘉靖年问,开始用木头建筑,清,康熙十二年(1671)重建规模宏伟的大桥亭,此桥被誉为大田第一桥。在清康熙三十三年、五十三年曾经二度被火烧毁,至清朝乾隆十七年(1752)才以大石构筑为五孔石拱桥,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。1979年被雷击,桥面损坏严重,原来保护桥基的堤坝已崩塌,使桥基木床露出水面,逐渐腐蚀。1987年省文化厅,大田县政府拨款再次重修,使镇东桥面貌焕然一新,现桥长7 4米,宽5米,坚实壮观,古朴厚实,远魄宛如一条长虹横跨于均溪河水,誉为“东溪虹彩”,是田阳八景之一。
儒美桥 又叫儒洲拱桥,在大田县济阳乡大儒溪上。这座拱桥建于清德宗光绪7年桂月(1881年),峻工于光绪9年蒲月。打石工资就付了一兆五亿,小工四万六千余工,是由仙游的石匠郑文扬、文畅设计和参加建造的。桥长4 0多米,宽5米多,高1 3米,跨径2 5米。桥基石是用千斤石条叠垒,拱桥全部用石块浆砌。桥面建有突檐翘脊的桥亭,桥两头各耸立一块高大石碑,雕刻着蛟龙图案和碑文,极为壮观别致。
这座桥不但美观,而且非常坚固,在公路通往大儒还没有建公路桥时,车辆都由此桥通过。儒美桥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,属三明第二长拱桥。
铭溪石拱桥 铭溪洋水尾有座石拱桥,高1 0米、宽3米,桥孔阔9米,整座桥均厨石板建造,极为宏伟壮观。何时始建不详,但不是现有的郑、池等十姓的先人所造。十姓中要算郑氏开基最早,至今已有2 8代8 4 0年,所以此桥已有8 4 0年以上的漫长岁月。
1924年,福建历史上最大的甲子年大水灾,山洪暴发,河水猛涨,从五十里外的沙县、三明、永安交界处的山洪,猛速向拱桥横冲直撞,最后洪水翻过桥面,而拱桥毫无损坏。1983年春,桥梁工程师张振民,特地到铭溪拱桥勘测,肯定了该桥的坚固性和建筑质量。
流泗桥 兰玉到桃源的十里溪流有溪北桥,坂头桥、浏泗桥、流泗桥、登云桥五座亭阁式的太桥,称为十里五花桥。二桥坂头桥是明弘治十七年建造。由于年代久远,有的桥已毁坏,现存四桥流泗桥,桥长3 9米,宽6米,溪中置一石桥墩,桥以木跨跃,桥亭以亭阁式建造,亭高5米。
龙门桥 桃源镇武陵村水尾有一个大石龟镇住了;屯潭河口。龙门桥建在石龟背上,始建年代不详,桥长8米,宽5米,桥上建有小巧玲珑的亭阁,称“龙门亭”。河离桥底(石龟肚)只有4 0公分高,虽然窄小,但龙潭河水再大,就是甲子年大水灾,一片汪洋,也没有见过山洪漫过冬背,总是在龟肚下,慢慢泻出,不知河道出永口于何处。
方壶桥 石牌乡小湖村水尾的方壶桥,始建清顺治(1644年)年间,原为木平拱衡式。桥长16米,宽5米,高4米,桥上建有桥亭。咸丰年间重修。1993年8月改用石料单拱跨跃重建方壶桥,使古桥焕然一新。
双龙桥 均溪镇周田村通湖美梅山的古道上。建于清乾隆戊甲(1788)年,至今仍完好无损,桥全长22.4米,宽15.5米,高7.7米,净跨13.26米。
太平桥 上京镇上京村,建手明万历年问,全长2 2米,宽7.5米,高4米,净跨1 2米,原为一孔,1954年重修,后因年久纵梁中部断裂,1979年又重修时,在河中筑水泥桥墩,遂变为二孔。
会龙桥 广平镇苏桥尾,早年为石筑,清初雍乾年间改为木桥,全长30米,宽4.4米,高3.5米,三孔净跨8米,今为公路桥代替。
紫云桥 济阳村水尾的紫云桥,明宪宗咸化年间(1459年)由涂轸九出资建筑。桥长3 7米、宽4.5米,单拱跨跃,跨径6米,高7米,全部用石板磊叠。桥上建有木结构亭阁式桥亭,胡芦镇顶垂檐翘脊,建造古朴独特。以前重修年代没有记载1936年维修一次,1988年维修一次,仍然保持原古风貌,与济阳中学相映成趣。溪中一块大石砥逆流水,称为“金龟镇守水口”,岸边古树成荫,桥下流水潺潺,伴着朗朗读书声,构成一幅绚丽的天然美景。
全县京口村的桥最长,均溪河面1 3板,仙峰河面1 2板:乐畲村无桥。 |
|